战争结束後,累积足够财富的霍英东寻找更有潜力的投资行业,当然,他也要让自己安全着陆。
1950年前後,新兴地产业在香港展露商机,1947年中国银行(601988行情,股吧)曾以每平方英尺251.44元的价钱,投得中环一块官地,创下当时地价最高的纪录。同时,香港实施“联邦特惠税”优惠政策,各路商人带资金涌进香港,香港各行各业蓬勃,对土地和楼宇的需要自然日益增加。
而且,几年闲近百万外来移民涌入香港,人口激增至接近150万。由1951年到1961年,估计有42万非法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。1961至1978年再有50万人非法偷渡来港。1978年前,香港政府采取抵垒政策(即任何人若能够越过边界,到达香港市区,便能获得香港居留权)。这些难民及非法移民,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工,亦为社会带来急速增长的房屋需求,间接推动房地产的发展。
50年代早期房地产买卖不活跃。买卖契约是以整幢大厦作交易单位,没有分层的售楼买卖,所以租赁市场不错,销售市场疲软,香港遍山布满木屋区。
1953年石硖尾木屋区大火,死伤严重,当时政府开始决定兴建大量公屋,并开放私人楼宇市场,容许新楼宇可以分层或分单位买卖,契约亦有所谓“分契”,不再是单幢楼宇的转让。业主的权益是以单位面积及整幢大厦比例决定多少。
政府的新政策带动了香港私人地产发展业务。发展商可以收购旧楼,合并重建,从中获取暴利。
1953年6月霍英东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,注册资金为465万元,股东是他和太太吕燕妮。这是个不小的地产公司,不足以对抗英资大班,但挑战之势已经很明显了。
1953年底,霍英东听说香港的利希慎家族有意出售位于铜锣湾的使馆大厦。利家以前经营鸦片烟发迹,购入铜锣湾鹅头山(利园山)开发後拥有大量土地,富可敌国。使馆大厦出租给一些外国驻港的大使、领事、外交官居住。大厦算是香港当时最高档的大厦之一。
霍英东拎了280万港币的现金就去买楼,顺利和利家利铭泽、利孝和成交,同时也学会了做生意的诀窍---和银行打交道。他知道借银行之力,他才能真正做到有实力做房地产。在1954年他又创办立信置业有限公司,专门建造和买卖楼宇。
霍英东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1953年底,购下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10万多英尺土地。20多元一英尺,花了几十万就买下来了。这里属香港的犹太籍商人嘉道理所有。嘉道理家族早在清朝同治年间,已到中国经商,后移师香港发展,经营山顶缆车和中华电力公司,财力雄厚,是香港的犹太人“第一家族”。
买下四方街地皮,霍英东是想在那里建楼,但建成后,他不想用来收租,而是想向市民出售。因为在出租使馆大厦时,他算过一笔数,扣除利息以及各项开销,至少七、八年之后才能翻本,收益率不高。
但当时,出租楼宇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。20世纪50年代前,香港的楼宇买卖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的。没有巨额资金,很难购买下来,私人极少涉足其中;公司拥有一幢大厦后,若不是整幢卖出去,就是自己使用或租给其他用家。所以,当年地产公司通常称为置业公司,不是发展商。
根本原因是因为楼房的产权和责任问题解决不了,“那时港府不随便承认楼房的上盖,即建一二层,或四五层,政府都不理,政府把地卖给你后,只承认你一个业主,只向你一个业主收地价和地税。若把楼宇分层出售,当时法律上还解决不了。”
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,香港一些地产商探求新的售楼方式,想把楼宇契约切开,即“分契”,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。後来在法律上找到了依据,但一层肉还是要2万多港元,而当时很多人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。买卖还是不活跃。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